科学选址,规避地质灾害
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
达州市国土资源局
(2011年12月15日)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辖五县一区一市,人口680万。达州位居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辖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区地貌占70%,丘陵地貌占30%,海拔在300
一、系统抓好农房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科学规划,加强协调
2009年我市编制完成了《达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将全域划分为地质灾害极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并把地质灾害极易发区、高易发区划定为禁建区,中易发区划定为慎建区。在规划编制中,十分注重市、县规划的衔接,各区域界限上下保持了高度一致。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注重了与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衔接,避免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在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为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房建设防灾能力奠定了可靠基础。
(二)广泛宣传,加强引导
我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普及、培训工作,我们在召开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上,采取以会带训的方式,邀请成都理工大学、137地质专家等对各县从事地环工作的同志、乡镇国土所长等进行了培训,在汛前,市局组织宣讲团到各县对乡、镇长、村、社长、监测员集中进行培训,各县利用赶场天等到乡场、学校设置宣讲台,采取挂图、多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对村民进行识灾、防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在培训中,以实例为参照,对照实例讲明白讲透彻,使地灾防治基本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让群众听得进去、听得明白、记得牢靠、派得上用场。通过对成功防范案例的讲解分析,广大群众的避险防灾和各级防灾责任人的遇险处置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还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进行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全市今年以来举办宣传培训108次,培训106592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播放宣传片130余小时。
(三)抓住源头,加强管理
为了抓好我市的农村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市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住房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加强农村建房选址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选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从2010年开始,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山区农村建房集中点进行了调查,填写了评估表。针对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的特点,我们对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了摸排调查,建立台账,纳入掌控。落实责任心强的村民为联络人,加强特殊天气的巡查监测,发现临灾迹象,及时采取避让措施,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二是科学选址,严把土地审批关。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了三避开原则,即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行洪道、避开泄洪区。对建房选址要求选择在规划区域。严格禁止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建房。对村民在低易发区切坡建房,确实无法另行选址的,建房户主须填写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承诺书,明确防治责任,落实防治措施,再批准用地手续。
三是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管,防治施工不当诱发地质灾害。由于我市特别是北部山区地势特殊,平坦地势较少,农村建房时为了扩大建筑面积,随意切坡,任意加填,造成坡脚失稳,形成地质灾害,通知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通知要求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对切坡进行固坡治理。对农民建房做到审批前实地查看选址、审批后到点划线,加强施工过程平场、基础开挖、固坡挡护等重要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检查,防止和避免因高切坡、深开挖不当引发的地质灾害,杜绝了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四是加强对违法建房的处置力度。对未经审批自行建房的,坚决予以查处,对在危险区内建房的,强制拆除已建房屋。
五是抓好防灾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验收。在新建房屋投入使用前,对切坡建房防灾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建房户要继续落实防灾措施。对拒不落实防灾措施的,不予发放土地使用权证。
六是积极实施避让搬迁和治理。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住户,实施避让搬迁,对因经济困难无法搬迁的住户,采取打捆多方资金的办法,把民政的救灾资金、扶贫办的扶贫资金、建设部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避让搬迁补助打捆补助给需搬迁的住户,让他们脱离危险区。万源青花镇、宣汉红峰乡等地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由乡、镇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建立居民新区,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共赢。
二、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排危除险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认真处理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政府责成责任单位对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治理;对纳入乡镇级预案的危险地质灾害隐患,受威胁住户无法及时搬迁或无条件搬迁的,乡镇政府报告县政府,县政府指派国土资源局到现场核实后,由县政府出资采取修建排水沟、排除危岩体等应急措施,进行应急排危;对特别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市、县政府直接指派专业队伍进行应急排危除险,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地灾隐患。
市、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排危除险工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进行治理和应急排危。近几年来,市、县政府投入3千多万元,对通川区龙爪塔危岩、文家梁滑坡等32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应急治理,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给当地百姓造就了一方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