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务 >> 地质环境 >> 地质环境管理

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协调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台阶

信息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1-12-19    访问:

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协调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台阶

达州市国土资源局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辖五县一区一市,人口680万。达州位居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辖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区地貌占70%,丘陵地貌占30%,海拔在300-2432米之间,相对高差较大,“V”字形冲沟发育,地形坡度一般在25°以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能量转化条件。辖区年均降雨量1200多mm,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多为大暴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011年,我市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区域性降雨天气过程出现了14次,地质灾害数量较大,损毁严重。据统计,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01起,其中滑坡87起、崩塌10起、泥石流3起、地面沉降1起,导致垮塌房屋间449间、危房285间,受灾人数1477人,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560.5万元。成功预防15起,主动撤离13000余人,避免360人伤亡,避免经济损失626万元。与2010年相比,无论地质灾害发生总数,还是经济损失都有明显下降。这些成绩是在省国土资源厅和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的。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抓好基础工作,筑牢防灾体系

(一)理清工作思路,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

每年3月份,我市都要召开全市地质环境管理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上,总结上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安排部署当年工作,根据气象预测信息,研判为年防治工作工作目标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今年,我市确定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取得实效”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把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纳入掌控”、“推进农村建设用地选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等作为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和切入点,把5-10月和特殊天气作为工作的重要时段。本着“宁可备而无灾,不可灾而无备”的指导思想,编制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对巡查、排查、宣传培训,预警预报,应急抢险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完善方案预案,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龙头

市政府高度重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分管领导新年伊始就开始布置,汛期来临前,及时下发修订完善了的《达州市二0一一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达州市二0一一年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对贯彻落实方案、预案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地迅速落实,在汛期来临前,及时完成了市、县、乡应急预案、年度防治方案和每个隐患点有临灾预案,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对地质灾害防治作了全面而周密部署,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则、措施,确保了科学、有序、快速、高效处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加强宣传培训,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我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普及、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了群众防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能力。年初,我们召开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上,采取以会带训的方式,邀请成都理工大学、煤田地质局137队等地质专家对各县从事地环工作的同志、乡镇国土所长等进行了培训;汛前,我们组织宣讲团到各县对乡、镇长、村、社长、监测员集中进行培训,各县利用赶场天等到乡场、学校设置宣讲台,采取挂图、多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对村民进行识灾、防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在宣传培训中,对照实例讲明白讲透彻,使地灾防治基本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让群众听得进去、听得明白、记得牢靠、派得上用场。我们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进行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全市今年以来举办宣传培训108次,培训106592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播放宣传片130余小时,通过对成功防范案例的讲解和宣传培训,各级防灾责任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遇险处置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加强群测群防,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

为进一步让灾害隐患点的农户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提高抗灾能力,汛前,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都要深入实地逐村逐社逐户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并将“两卡”发放到监测责任人和农户手中,将诱发因素、潜在威胁、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报警电话等具体措施告知农户,让农户心中有数。建立了市、县、乡、村、社五级“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防御体系,并落实专人监测。全市共发放“工作明白卡”2600份、“避险明白卡”19365份,建立了1694个群测群防点,落实防灾责任人628人,监测员1702人,监测预警网络覆盖了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形成了群众报灾,专家技术人员识灾,人人参与防灾和社会救灾治灾的工作新局面,建立了健全完善的群测群防监测防御网络。

(五)健全责任体系,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早防范,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一是强化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调查及雨后核查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及时把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掌控,在主汛期一开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正式启动,及时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短信等方式将地灾预报信息和防治要求传达到各县、乡、镇、村、社及群测群防监测点。二是明确了应急抢险各部门职责和负责人,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做到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三是落实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度,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具体明确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强化领导责任。四是加强了部门协作,我们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协作,特别是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电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及时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处置隐患险情,形成防灾合力。五是强化汛期值班制度。主汛期,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亲自带班,负责突发性灾害的处理,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在岗,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上报各种灾情,果断处置各种险情。六是加强督导检查,在汛前、汛期和重大天气转折时期,我们多次派出督导组,分赴7个县市区开展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督导检查工作。与此同时,市国土资源局及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下设应急分队,做到报灾及时,反应及时,抢险排危及时,有效提高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

(六)开展搬迁治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

近几年,我们对受地灾威胁的分散住户实施避让搬迁,脱离危险区,今年先后上报两批 2203户,今年已实施完成 1360户的避让搬迁工作,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对受地灾威胁的分散住户实施避让搬迁,对因经济困难无法搬迁的住户,采取打捆多方资金的办法,把民政的救灾资金、扶贫办的扶贫资金、建设部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避让搬迁补助打捆补助,让他们脱离危险区。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对危害大、危险程度高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申报争取,及时纳入省厅治理项目库,目前已治理完成并通过终验的项目有7个,正在实施治理和已完成的有17个,已纳入勘查项目的有32个。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市、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进行治理和应急排危,今年对6处隐患进行了治理。有效防止周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共赢。

二、增添防治措施,提高防灾水平

(一)全面开展应急演练

我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全年共开展应急演练13次,17080人参加了应急演练,使群众掌握了地质灾害发生时如何应对,同时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二)切实突出基层重点

针对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的特点,避免群死群上事件发生,我们一是紧紧依靠基层群众。我市山区多,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地质灾害出现前兆时,绝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时,群众最先发现并及时报告,基层政府及时启动辖区应急预案,紧急组织群众转移,从而避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我市在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上,重点放在村、社两级,在每次降雨前,我们要发布地质灾害防御公告,告知广大市民自觉对居住区房前屋后,陡坡陡坎,泥石流沟口等危险地段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通报受威胁的群众向安全地点撤离,并互帮互助,展开自救,及时上报;二是把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纳入掌控,对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了摸排调查,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心强的村民为联络人,遇致暴雨天气,到房前屋后查一查,发现临灾迹象,及时采取避让措施;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建房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严密监控灾害动向,防患未然,将地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切实降低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了我市大灾无大的人员伤亡的防御目标。

(三)高度防范特殊天气

遇特殊天气,我们及时下发紧急通知,并将通知精神传达到每个监测人手中,时刻绷紧防灾这根弦,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国土所干部职工和监测人员一道对辖区进行全方位巡查。在“8.3”和“9.18”等暴雨洪灾期间,市县两级共派出25个工作组,对重大隐患点、重要部位、重要环节开展全方位排查,指导防灾工作,确保险情得到及时处置。

(四)紧紧依靠科学防灾

为使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不断思考新的工作思路,探索群测群防和科学防灾相结合的方法。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完成了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把全市比较重要的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监控范围,对灾害点的变化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建立地质灾害管理数据库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适时监控及信息化管理,把科学防灾落到实处。2011年主汛期,我们充分发挥全市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的作用,对全市9个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远程监控,盯死盯牢,随时掌握监控点的降雨量和位移变化情况,组织会商,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防灾工作。

(五)及时实施预防避让

我们按照“提前避让、主动避让”的原则,在预警降雨量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提前避让、主动撤离。9月19日8时,宣汉县大成镇柏林村当地村民外出农作时,发现柏林村三社大垭口出现裂缝,立即电话报告大成镇国土资源所。国土所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同时向大成镇人民政府和宣汉县国土资源局作了报告。大成镇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9时40分左右人员全部撤离。10时15分,滑体迅速下滑,1.8万方滑坡体造成3间房屋垮塌、5间房屋成为危房。9月19日16:00时,万源竹峪国土资源所接到监测人员报告永宁乡一村四社滑坡隐患点有滑坡迹象后,迅速会同永宁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一道赴实地现场查看,立即组织受威胁的2户11人撤离隐患点,17:00左右,滑坡发生,堆集体约1600m³,由于报告及时,处置得当,监测防范主动避让及时到位,未造成人员伤亡。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一是对地质灾害的排查力度不够,防灾工作还有死角;二是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识灾、处灾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级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不稳定,群测群防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四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深度、广度、准确程度还不能满足防灾工作的要求,每年预案外发生的灾害明显多于预案内的灾害,突发灾害多,隐蔽性更强,破坏程度严重,防灾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

三、拓展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水平

在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我市积极深化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我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北缘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结合部,褶皱构造极为发育,伴有断裂构造,主要地质景观为褶皱构造地貌、峰从地貌、峡谷地貌、和峰林、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一)切实加强地质公园建设。

经过2年多努力,我市成功申报了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建设中,注重与并与巴人文化-土家民俗风情、红军文化等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丰富科学内涵、体现了地方特色、提高了观赏价值。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编制完成了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已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组评审;二是积极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现已全面完成标识标牌、景观平台、主碑、主碑广场等两期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建设,科考线路、科普栈道等第三期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正有序开展;三是完成了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方案的编制和评审,正在组织布展施工单位的招投标工作;四是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考察学习国内比较典型的国家地质公园基本建设、博物馆布展等先进经验和做法;五是市政府为打造高品位的国家地质公园,聘请了四川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旅游学等五位专家作为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顾问,指导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并请专家认真编制、审查《地质公园丛书》,目前正有序推进。

(二)扎实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在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配同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打造达县千口岭省级地质公园、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一是两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落实了专人具体负责申报工作;二是聘请专业队伍,编制完成了达县千口岭省级地质公园科研报告和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三是达县千口岭省级地质公园科研报告已通过省厅专家组评审,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得到省厅大力支持,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已通过审查,省财政已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进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工程的实施。

四、及早思考来年,争取工作主动

2012年我市地质环境将更趋恶劣,气象条件将更趋复杂,防灾手段、措施和能力难以大幅度提升。我们要选准载体、推广经验、吸取教训,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充实专业监测人员。建立专业监测人员数据库,稳定监测队伍,加强专业监测人员队伍业务素质的培训,抓紧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

(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通过编制地质灾害预防简明读物、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利用市、县委党校对村委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地灾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当地乡、村干部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时科学指挥、科学决策能力。

(三)建立完善快速可靠的应急响应体系。

(四)继续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完善防灾体系。

(五)继续加强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调查、雨后核查“四查”制度,查找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掌控。

(六)继续坚持做好主动避让、预防避让工作方针。

(七)继续加强重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避让搬迁工作。

(八)积极开展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