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务 >> 地质环境 >> 地质环境管理

达州地质环境监测年鉴(2012年度)

信息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3-03-05    访问:

【机构简介】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686万,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目前除通川区、达县外,其余各县(市)均为扩权试点县(市)。
  达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是达州市国土资源局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的科级事业单位。成立于1999年6月,编制10人,在岗职工13人,其中水工环2人(高级1人,中级1人)、经济师1人(高级)、统计师2人(中级)、政工师1人(中级)、档案管理员(1人中级)、地质专业1人(助工),专业技术人员共8人,占单位总人数的61.5%。2011年市财政预算地质灾害监测经费7万元,群测群防经费7万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5万元、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排)查及监测费用6万元,共计25万元。
  我市除通川区外,其余6个县(市)均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除开江县外均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达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2年8月,核定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29人,现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水工环中级职称1人,初级3人,其它专业初级1人,中级1人;万源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5年,编制5人,在岗职工4人;开江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5 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人,现有在岗工作人员3人;宣汉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6年5月,编制5人,在岗职工8人,其中地质工程助工1人,国土管理助工1人;渠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4年,编制15人,在岗职工13人;大竹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5年,编制4人,现有工作人员2人(其中在岗在编1人、调用人员1人);通川分局没有设立地环站,由地矿股负责全区的矿产资源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现股室核定人数4人。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达州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区地貌占70%,丘陵地貌占30%,相对高差达2100米,“V”字形冲沟发育,区内降雨多,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多为大暴雨,地质灾害频发。
  2012年,达州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区域性降雨天气过程出现了8次,地质灾害数量较大,损毁严重。据统计,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96起,其中滑坡79起,崩塌14起,地面沉降1起,导致房屋垮塌323间,危房568间,受灾人数3717人,2人死亡(预案外),直接经济损失402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8256万元。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两月共发生85起,占全年地质灾害发生量的88%。全市成功预防7起,主动撤离440余人,避免440人伤亡,避免经济损失1325万元。与2011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总数下降6起,经济损失上升,高出2460万元。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74处,其中,滑坡1606处、崩塌167处、泥石流21处、不稳定斜坡51处,地面沉降1处,潜在威胁人数107704人,潜在经济损失20.7亿元。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及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分管领导新年伊始就积极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来临前,编制完成了《达州市二0一二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达州市二0一二年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就方案、预案贯彻落实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地迅速落实,在汛期来临前,及时完成了市、县、乡应急预案、年度防治方案和每个隐患点临灾预案,在时间、空间上对地质灾害防治作了周密部署,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原则、措施,为科学、有序、快速、高效处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根据全市灾害点的危害程度和规模,2012年上报省厅和省总站确定省级重大地质灾害监测点4处,确定市级重大地质灾害监测点12处,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隐患点1794处,共发放“工作明白卡”2164份、“避险明白卡”23654份,落实防灾责任人348人,监测员1799人,目前全市共有隐患点1874处。2012年监测、应急经费约641.8万元。在特殊天气时段或灾害来临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将受威胁群众临时安置在附近学校、废旧厂房、乡、村办公地点等安全地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各县(市、区)按照上级要求,全市规划了避险场所43处,投入资金970万元,避险场所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达州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自4月1日至10月31日,坚持24小时值班达214天,严格执行汛期灾害速报、月报制度,市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适时抽查各县(市、区)局地质灾害值班、速报和应急处突情况,随时掌握全市地质灾害动态信息。市地环站除随时了解省、市级点的动态外,对全市1874处隐患点和矿山企业及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在岗情况不定时抽查,全方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市气象局和市广播电视局的支持配合下,从5月1日至10月15日我市启动了重要天气信息预警预报系统,覆盖了全市七个县(市、区),有效预报天数达75次,向各县(市、区)发布预报信息90次。通过电视台发布的预警预报信息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也积极会同当地气象部门,通过采取发送手机短信、传真等形式向各地质灾害点监测员和相关责任人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提前向各监测责任人、监测员告知防灾工作事项。
【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排查】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政府的安排部署,3月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汛前检查,对12个省、市重点监测的隐患点、51处沟口、泥石流堆积扇、73处靠山、靠崖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范地段逐一检查,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余处,落实了防灾措施。抽查了部分县、乡灾害点的预案编制情况、值班制度落实情况、群测群防组织落实情况。对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15处地灾点,及时与各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交换了意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汛期,由分管领导带队,对全市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共检查在建工程421处,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30处;对沟口、泥石流堆积扇、靠山、靠崖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范地段进行抽查。检查组抽查了在建工程、部分县、乡灾害点的预案编制情况、值班制度落实情况、群测群防组织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及突发地灾应急演练】
  3月18日我们邀请了省地灾协会教授级高工葛文彬、省总站李云贵站长、省厅地环处曾凡伟同志和市发改委、市招监办的领导同志对具体从事防灾工作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及项目招投标知识的培训。各县(市、区)组织地勘队伍的专家对乡(镇)基层干部,乡镇国土资源所干部,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人员,村、组干部,部分骨干群众进行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多媒体讲授、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宣讲20余个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500余份,培训人员28000余人。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形成了全民防灾的新局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2012年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大演练在渠县烂泥湾滑坡点进行,指导渠县国土资源局成功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演练,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职能职责及程序,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受威胁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加强。各县(市、区)积极组织应急演练共计8场
【地质灾害防预效果】
  按照“提前避让、主动避让”的原则,在预警降雨量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避让、主动撤离。今年全市成功预防7起,主动撤离440人,避免440人伤亡,避免经济损失1325万元,预案内地灾隐患无一人伤亡。
【其他工作】
  1、为使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不断探索科学防灾新思路。200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完成了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将全市重要的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监控范围,对灾害点的变化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建立地质灾害管理数据库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适时监控及信息化管理,把科学防灾落到实处。2012年主汛期,我们充分发挥全市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的作用,对全市9个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远程监控,盯死盯牢,随时掌握监控点的降雨量和位移变化情况,组织会商,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防灾工作。
  2、不断加强农房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灾评估,筑牢护坡工程,融入用地审批、登记过程,通过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严密监控灾害动向,将地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切实降低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了我市大灾无大的人员伤亡的防御目标。
  3、把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纳入掌控,对十户以上集中居住区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了摸排调查,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心强的村民为联络人,遇暴雨天气,到房前屋后查一查,发现临灾迹象,及时采取避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