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州市在国土资源政策用足用活上狠下功夫,大胆探索实践,以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为平台,综合施策、分类施治,精准发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为革命老区同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强劲动力。
土地整理改条件。围绕贫困地区产业调整方向,精心开展以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切实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2017年,全市各级财政投资2.82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5个,建设规模28.80万亩,新增耕地2.23万亩,特别是在宣汉县、万源市、渠县、达川区实施的8个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22个扶贫专项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建成坡改梯4122亩,格田整理10148亩,整治农渠73.38千米,新建蓄水池122口,整治山坪塘115座,整治田间道路(含生产路)154.48千米,新增耕地0.71万亩,耕地质量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9个贫困村1384户4117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指标流转解资难。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达州市主动作为,积极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超常规政策,成功与成都市达成30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认购协议,预计筹集资金8.85亿元。这一改革政策的精准对接,将为改善农民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全市脱贫攻坚增添了强大动力。目前,万源市完成拆旧复垦2000余亩,已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即将与成都市高新区签订2000亩指标交易协议。
增减挂钩优环境。“住上好房子”是省委提出的“四个好”之首,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坚持把增减挂钩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住房难”的关键支撑,将增减挂钩项目立项申报与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万源市2017年58个预退出贫困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项目安置房选址必须在公路或公路附近(最远不超过50米),且统一房屋外形、风貌,统一打造绿化、康体设施,迎合美丽新村建设,打造具有万源地方特色的农村聚居安置点,突显秦巴乡村特色之美。2017年,万源市已签订土坯房、危旧房拆除补助协议6500余户,拆除土坯房、危旧房5600余户15万余平方米,为成功创建达州市“四好村”38个、万源市“四好村”50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达40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热开发聚人气。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被列为2017年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预计到2020年景区接待游客可达200余万人,实现1.2万人就业,创旅游收入近30亿元,带动宣汉县东北部区域内9万余人整体脱贫。通过热矿水资源可行性勘查论证,初步推测该地区地热水属中、低温热矿水,有较好的旅游开发前景。为有效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绿色开发,宣汉县已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将巴山大峡谷热普查探矿权纳入《达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5-2020年)》,以期早日查明巴山大峡谷旅游区地热资源并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收益共享助力精准扶贫。